首 页 政策法规 机构设置 友好城市 服务指南 涉外常识 网上办事 互动交流 联系我们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首页 > 友好交往 > 友好交往
 

追溯与传承——记辛岛静志教授“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讲座

发布时间: 2017-10-30      

  9月27日上午,日本创价大学教授辛岛静志先生应邀在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举办了一场名为“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意义及方法”的讲座。讲座由傅惠钧教授主持,人文学院殷晓杰、景盛轩、陈开勇等多位老师出席本次讲座。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同学也纷纷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辛岛教授直入主题,从两方面开始他的讲解。一方面,他阐述了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意义。辛岛教授首先用他的导师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印度文化,它对我们影响很深。”他指出,不仅佛经翻译对中古诗歌的格式和中国小说的创新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佛典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也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佛经汉译给汉语带来了大批诸如“佛”、“魔”、“刹那”、“玻璃”、“塔”等音译词,还有“现在”、“未来”、“真理”、“世界”、“因缘”、“果报”等意译词。最后辛岛静志教授总结道:“佛典不仅是对佛教、哲学、思想、文化等进行研究的宝贵资源,也是研究汉语词汇、语法、音韵时不可取代的材料。”

  另一方面,辛岛教授从自己的研究实践中发现,做汉译佛典语言研究时最关键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尤其是当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时。他指出,梵语对汉语语言学的问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的反切法就是受到了梵文辅音和元音的拼音原理的启发。此外,唐末僧人守温参照梵文字母体系制定了汉语字母,用三十六个汉字代表三十六种不同的声母,称为“三十六字母”,也是受到了佛经(如大乘《涅槃经》)的启示。他认为,我们可以把汉译佛典与梵语、巴利语等经典或是与其他译者的“异译”进行对照比较,使研究更为全面、详尽。辛岛教授提出的这种对比研究的方法为大家开辟了很多不一样的研究视角。

  在提问环节,陈开勇老师、景盛轩老师就有关佛经的问题与辛岛教授展开了讨论。讲座末尾,傅惠钧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号召年轻学者们向辛岛静志教授学习,并对在场的同学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坚实的研究基础;二是在研究内容上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要多多重视比较法。最后,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5 28365-365.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13020706号
本网站建议使用IE 4.0或 Netscape 4.0 以上浏览器分辨率为 (1024x768)